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综合平台项目建设方案 2018-01-05 15:50

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发面,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开发课程的建设及资源共享平台的运行,将进一步充实专业的教学资源,提升教学内涵。

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综合平台项目建设方案

——基于专业教学资源库与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

 

 

目录

 

一、建设背景... 2

二、总体思路与目标... 3

三、标准建设... 4

四、平台建设... 6

4.1素材中心... 6

4.2微课中心... 8

4.3课程中心... 9

4.4专业园地... 10

4.5 个人空间... 11

4.6移动学习系统... 12

4.7 绩效评估系统... 12

五、预期效益... 14

 

 

 

 

一、建设背景

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发面,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为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系统性和前沿性,充分体现专业课程与时俱进的构建思想,需以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开发课程建设及应用为抓手,完善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通过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开发课程的建设及资源共享平台的运行,将进一步充实专业的教学资源,提升教学内涵,将学校重点专业打造成为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特色、教学方式独创、教学质量显著的优势专业,并在省内乃至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奠定良好基础。

二、总体思路与目标

建设目标如下:

1.遵循国家标准,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

2.构造能够满足教学资源建设长期持续发展的应用框架,实现支撑平台的集中化。

3.以专业为基础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组织,并实现院校级各专业的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实现学校软资产的不断积累。

4.遵循“颗粒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组织建构逻辑,实现院校专业资源建设的一体化。

5.以应用数据为驱动,实现资源应用的教、学、管、考、评五大环节,同时为教务管理提供各类数据统计分析。

6.建立统一门户的在线学习系统,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专业教学以及企业员工技术培训与社会人员继续教育的需求。

平台建设总体思路主要包括8大功能模块:素材中心、微课中心、课程/培训中心、专业园地、学习工具、个人空间、学习社区和系统后台管理。

  • 素材资源是最小的资源单位;
  • 素材可以集成微课和课程,通过微课和课程开展教学活动;
  • 课程或其他培训由多个微课组成,多门课程组成了专业资源;
  • 个人空间和学习社区实现个人学习环境和集体学习环境功能。

 

三、标准建设

1.基本思路和原则

标准与规范是职业教育服务在线平台建设的关键,设计完整的标准规范体系框架,并且围绕该框架详细制订具体的标准规范,立足长远,推动资源建设更为有序、规范、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在统一管理配置架构、应用功能、数据库、数据交换、网络、安全规范、通讯协议规范、质量管理体系、系统运维等方面设计时充分结合各类相关的国家和地方的标准与规范,保证系统的标准化和扩充性。

标准体系框架

标准体系总体框架示意图

2.需遵循的标准规范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指南(2017)》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相关技术规范汇编(2017)》

《国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技术要求》

《CELTSC在线课程建设:第一部分信息模型CD1.0》

3.需制定的标准规范

(1)资源库建设标准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指南(2017)》,及“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中心”编制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相关技术规范汇编(2017)》,提出我校在线教学服务平台的资源库建设标准,包括资源库分类规范、资源元数据规范、资源媒体技术标准及规范、资源库体系结构及功能要求、资源库建设评价标准等,实现对资源库建设维度、要素和结构的规范管理。

4.在线课程技术标准

参考《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和CELTSC《在线课程建设:第一部分信息模型CD1.0》,借鉴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主流平台的课程建设规范,提出适合职业教育课程特点、与线上线下混合教与学相匹配的我校在线教学服务平台的在线课程标准,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设计规范和要求。

5.平台接口标准

在符合教育部有关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技术标准要求下,将提供统一的技术接口标准,实现资源元数据的整合,资源的统一检索;实现用户身份认证,行为记录等数据交互;实现资源、课程等数据自动同步等功能。

6.元数据标准

元数据是指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和特征,将信息对象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建立起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而信息分类编码则是指对已分类的信息对象赋予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与处理的符号,以便管理和使用信息。信息分类编码是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分类编码意义的数据元素是最重要的一类数据元素,它们决定着信息的自动化处理、检索和传输的质量与效率。高校应遵照相关的国家标准,建立起全组织的信息分类编码标准。

四、平台建设

4.1素材中心

素材中心功能为本专业素材资源的展示,展示方式可根据素材的媒体类型、应用类型或所在课程的章节排列,也可以参照电商网站的商品展示方式,进行多维度的排列。强化用户使用功能,强化素材中心为其它模块提供素材服务的功能。

4.1.1 资源提交

        (1)教学资源的组织及元数据填写

教师根据项目建设要求,选择本地资源到准备提交的列表,同时为每条上传资源填写元数据,对能够通过系统识别的元数据提供默认值,上传者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选择和元数据填写完成后,提交。

资源的元数据及分类信息,要尽量自动提取,以尽可能减少教师标注和核对的工作量,设计时要优先重点考虑。

图1 素材元数据填写示例

    (2)资源的技术加工

提交的资源,在本地首先要进行技术加工,所谓技术加工指的是对提交的资源生成可以在线预览的文件,对没有成功生成在线预览的文件应有提示。

(3)资源的预览、下载、修改、删除、查询

(4)支持批量断点续传,支持本地和远程端内容一致性校验、统计与提示功能

(5)提交资源的状态显示

已经提交的资源应标明目前的状态,包括:资源加工中、资源提交中、资源审核,以及审核意见的反馈等等。

(6)资源的统计

对提交资源按照上传资源数、上传成功数、上传失败数、已经审核的资源数、待审核的资源数、审核通过上载CMS数进行统计,以及按知识点、资源类型等进行统计。

4.1.2 资源管理

(1)实现资源“先审后发、批量审核、分级审核”,能够通过设定不同管理权限保证资源质量,资源审核责任可追溯。

(2)支持多种类型和格式的资源上传,包括文本、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并能够根据文件扩展名自动分类存储。支持资源批量上传、下载、新增、删除、修改、查看、超大附件上传以及断点续传等,并能够对上传的资源进行智能压缩和智能分发。支持智能化的关联度推送管理。

(3)支持自动分类与储存,通过设置扩展名等多种方式限制非授权资源上传,并能自动将上传的资源进行分类和存储。

(4)按照课程进行资源分类,支持资源的一站式智能搜索。允许用户按照资源的发布时间、更新时间、所属栏目、发布作者、学习者、素材类型进行定向快速查找和对主题关键字的快速查找与统计。能够按照评价规则(如点击率、下载率、好评率等)对热门资源进行自动排名和统计。

(5)支持题库类资源建设,能够实现多种题型的编辑及试题的批量导入。支持试题中的图片及公式编辑。

(6)支持用户引用资源搭建和重组课程。

4.2微课中心

微课是具有教学功能的最小的单位,独立于课程存在。微课主要在单个的知识点或技能点层面供学习者完成学习。微课整合了素材、多种学习活动、学习工具等,教师可以利用系统提供的工具在线搭建微课。

微课可进行多维分类,分类依据预置的高职课程相关的目录体系,同时支持微课创建者自定义标签。

4.2.1微课功能

教师通过在线搭建的方式利用微课模板建设微课。讨论区、试题库、笔记、答疑库等独立存储,微课搭建时采用调用的方式与活动、工具等建立关联。

1.微课设置

填写、编辑微课元数据,包含微课名称、作者、关键词、相关微课、微课简介、所属专业、所属课程、所属知识技能点。

2.微课内容建设

微课可添加主导资源和辅助资源,可直接上传本地资源或引用资源库中资源。

3.微课检索

按照专业、课程、微课名称进行检索。

 

4.3课程中心

课程建设支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理念。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课程负责人可按一定逻辑组织课程结构,可以直接调用也可直接引用专业资源库知识、技能树中的部分结构。

 

4.3.1课程元数据

课程元数据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目标、课程评价方案、所属专业、简介、创建维度、学时、学分、关键词、作者、创建时间、相关课程、评论次数、访问次数。

4.3.2 教与学的功能

(1)支持灵活搭建课程。用户能够根据资源的名称、类型、属性、课程归属等不同检索项从资源库中检索资源、搭建课程。

课程内容支持可扩展目录树管理。课程内容组织框架具体为:章,节,知识点;知识点支持可添加的教学内容类型如下:

富文本:在线文档编辑器,主要用于让用户在网站上获得所见即所得编辑效果.它能够处理有格式的文本,还可以显示字体、颜色、链接、嵌入的图像,视频等。

素材:提供课程的素材上传,提供从素材库直接引用已经上传成功的素材。

讨论专区:教师可以为本知识点添加一个讨论话题供学生针对该知识点在线讨论。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

(2)支持在线报名选课和开课信息发布,支持学习者通过运行平台报名选课、学习,以及选课之前的试学习。

(3)支持在线教学活动部署与实施。教师用户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运行平台组织讨论、分组教学、开展小组活动、辅导与答疑、布置作业、发布考试等。支持多种评价方式,支持作业及考试的自动批改、人工批改、人工评阅等。

(4)支持在线教学活动管理。运行平台能够向教师用户提供学习者整体和个体学习统计分析,并具备打印功能。

(5)支持消息推送、学习进度推送、学习报告发布等。运行平台可向学习者及时推送课程学习消息,提供学习进度提示。教师(运行平台)可根据学习评价规则和学习者学习进度,定期向学习者发送课程学习报告和学习成绩。

(6)支持学习者对课程、教师、资源等进行收藏、评价、评论、分享、课程相关信息推送与接收等。

(7)能够将学习者的课程内容浏览、作业交流、答疑、自测、笔记集成于一个学习界面。能够提供学习者学习过程节点的记录,便于学习者快速定位到学习过程节点,继续进行学习。

(8)支持自测和在线考试。运行平台能够分别针对学习模块、课程随机抽取题目提供自测或考试用,并给出参考答案。对于系统完成课程学习并通过考核的学习者,能够记录学习者成绩。

4.4专业园地

专业处于最高层,专业中包含了多门课程、微课和素材。专业网站内容及呈现方式完全由各专业个性化定制。各专业负责人可个性化定制该专业门户网站,包括网站的Banner、导航、页面上应当呈现的模块组件。

4.4.1专业元数据

专业元数据包括:项目名称、项目来源、主持单位、指导单位、主持人、参与单位、项目简介、项目完成时间,专业课程,课程大纲,技能点大纲。

4.4.2 专业呈现方式

系统提供典型专业网站的构件模板,并提供可视化编辑方式,由专业负责人进行个性化定制。

专业负责人创建专业的步骤:

①新建专业,填写专业的元数据(包括专业名称、项目来源、主持单位等)

②选择专业门户网站呈现的模块,可选的模块应包括但不限于:

  • 专业介绍、专业标准、行业标准、资格认证、专业领域核心课程、核心知识点、专业领域关键工单、关键工作流
  • 检索入口(可分类检索该专业下的所有内容)
  • 统计信息(包含的课程、模块、微课、资源的数量,访问量)
  • 最新动态
  • 最新公告
  • 推荐内容(课程/模块/微课/素材)
  • 建设单位
  • 登录状态

③预览与发布

 

专业负责人可设定专业网站的展现内容和风格,比如

  • 专业logo、网站banner
  • 导航栏
  • 网页模板和色彩风格(提供预设的模板)
  • 模块内容自定义和位置自定义
  • 一些必选的模块(登录、单位信息)
  • 支持可拓展的模块添加(有编程能力的专业可自行实现,比如新闻、网站挂件等)个人空间

4.5 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是用户的个性化空间,主要是对用户在平台上的操作以及个人注册信息进行管理。

主要功能有学习行为统计、知识管理、教与学的管理、用户信息管理、好友管理,还能查看站内短信、各类消息,并获得推荐的资源等。

(1)学习轨迹

学习者可查看自己的学习状态,可查看自己已经学习和尚未学习的内容。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学习轨迹。查看个人成绩统计

(2)个人知识管理

对个人的课程、模块、素材、微课等进行有效管理,能够方便快捷利用。

(3)消息通知

查看站内短信,系统中的各种通知、消息。

(4)好友管理

查找、添加系统中的用户为好友,好友分组,解除好友关系等。

(5)个人资料

查看、修改个人的资料。个人日志查看与统计。

(6)留言板

查看其它用户的空间可以留言,查看、回复其它用户的留言。

(7)在线交流

类似微博的在线交流功能,可与当前在线的好友实时互动交流。

4.6移动学习系统

具有课中学习功能:

  • 签到:一键签到或雷达签到。
  • 测验:从课程内容中选择自测题进行课堂测验,可实时查看作答情况。
  • 讨论:从课程内容中选择讨论,可实时查看回复情况。
  • 课堂表现:摇手机抽学生回答问题。
  • 头脑风暴:发布一个主题,可实时查看学生回复情况。
  • 提问:拍照发布选择题/判断题/主观题。
  • 评价:下课前,学生对本节课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4.7 绩效评估系统

按照用户、课程、题库、资源素材、课程(模块)引用素材、用户行为日志等教育部规定的框架,构建校内绩效评估系统,全面动态监测我校教学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动态。


专业大数据中心

1.用户信息

2.资源状态

3.题库

     

等等。

 

五、预期效益

1.完成智慧学习型平台的建设

完成由数字资源管理、数字课程管理、学习成绩管理、学习行为管理等模块组成的学习平台建设,支持“移动课堂”、“智慧课堂”等堂教学活动的移动端学习。其中,互动课堂具有教师广播、学生广播、课堂调查、问题抢答、课堂讨论等功能,课堂讨论与微信群的功能趋同。

2.形成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典型样板

遴选我校重点专业和课程,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在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开发特色鲜明的数字资源,全面支撑我校信息化的实施,提升内涵建设。